“濕揭”的方法除前處理較為復雜以外,其他與“干揭”大致相同,但是也要注意個別細節仍有區別,如只有待回潮后的檔案晾至半干,并令紙張恢復紙性時才便于揭啟;另外在揭啟時應注意每揭一折都要將其平放在干宣紙上,進行吸水晾干,并且晾至八成干時,將其按照先后順序墊上干宣紙摞壓,并逐頁及時更換干宣紙,在摞壓時應注意通風,尤其夏季更要注意防霉。
揭啟之后的檔案需要在檔案原件背后托裱上一層宣紙,覆背加固。首先,在工作臺上平鋪一張潮濕的尼龍綢(或塑料膜),并用棕刷將其褶皺搟平,然后將需要修裱的檔案背面(即無文字的一面)朝下擺放在尼龍綢上。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檔案正面的文字或圖表將脫離的殘頁拼湊回原處,力求最大限度地恢復檔案原貌。在正面拼湊的同時,檔案的載體宣紙在潮濕的尼龍綢上遇水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褶皺,所以這時操作者要用一只蘸過水的羊毫毛筆輕輕將褶皺搟平,以使整個裱件平整有序。這時再用一張潮濕的尼龍綢平鋪在裱件上,并且再次用棕刷將其搟平,然后將兩張尼龍綢連同中間的檔案同時翻轉過來,再次平鋪在工作臺上,用棕刷將其搟平,并揭去上面的尼龍綢,此時檔案的正面(即有文字的一面)朝下。然后取來一張干宣紙覆在檔案的背面,用棕刷反復排搟,并且在排搟之后及時將潮濕的宣紙揭去,這樣做是為了排除檔案上多余的水分。
接下來的工作是將檔案破損殘缺的地方補全。先找來一張與檔案原件顏色相似的宣紙,也可以選用在揭啟時檔案原件中多余遺棄的部分,將其撕剪成需補全地方的形狀,然后在檔案的背面用排筆(如破損嚴重可用羊毫毛筆)均勻地刷上一層較稀的漿糊,再將撕剪好的紙片填
補在殘缺的地方,并再補上一層漿糊。在刷漿糊的時候要特別注意,謹慎從事,不能將檔案殘片或補紙移動位置。刷過漿糊的檔案背面需托加一層宣紙,而托紙一般宜選用拉力較強,纖維較長的皮料宣紙,在色澤上最好選擇與原件相似的仿古色。同時在覆背時要注意避免出現褶皺,然后將覆背之后的裱件上紙墻干燥、掙平。
修復“檔案磚”對操作者的要求也是極為嚴格的。操作者在整個修復工作的每一道工序中都要心靜氣和,不厭其煩,注意輕拿輕放,細致入微。做到前期工作細心準備,后期操作謹慎行事。對揭啟修復時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應及時進行研究和處理,并與有關人員共同制訂出相應的對策。萬萬不可心浮氣躁或心不在焉,同時也要杜絕粗枝大葉和急于求成。初學者或技術不夠熟練者在平日應反復練習、多次實踐,在工作中去積累更多的經驗。反之,勢必造成“面目全非”,檔案再次人為受損。正所謂“不遇良工,寧存故物”。
內容摘自:黃海,遼寧省檔案館,《“檔案磚”的修復方法》;刊發在蘭臺世界,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