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統治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的封建王朝,完顏阿骨打(完顏旻)所建。西與西夏、蒙古等接壤,南與南宋對峙。金朝造紙生產,主要是制造麻紙和桑皮紙。例如在熙宗時的征稅項目中,就有桑皮紙錢。金代還在北方重視竹木種植,并設有司竹監。北方地區(尤其是山西南部)是當時的文化中心之一,造紙業和印刷業都相當發達,稷山的竹紙和平陽(今臨汾)的麻紙都非常著名。為數達5000卷的《趙城金藏》,就有用平陽白麻紙刊印的,刻工精良,紙質純厚、潔白,表面平滑。除佛經外,金刻本醫書、字典、詩詞、戲本,都名著一時。
山西南部受戰爭影響較小,因此造紙與印刷業得以蓬勃發展。平陽(今山西臨汾)的印刷技術的發展與當地的造紙、造墨以及豐富的棗木、梨木資源密切相關。在平陽設有專門的出版機構,管理著民營書坊和書鋪。金代鈔書與刻書之風盛行,有記載稱:“其所著詩文,爭相抄寫,求得鐫印”。北京圖書館西夏黑水城遺址出土的金刻平水版《劉知遠諸宮調》,就是用平陽白麻紙印的,簾紋較粗,每厘米內有五根簾紋。這種平陽白麻紙可能也不是用竹簾抄造,而是用北方特產芨芨草,或者是萱草桿制成的紙簾抄造的。金刻本被版本學家評定為善本。但金刻本之所以能問世,有賴于本地區紙工所造出來的良紙。有的金代紙,正如金刻本一樣,在質量上可與宋代的產品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