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復的方式方法雖多,但其修復的過程大體上卻都差不太多,下面就為大家分享關于古籍修復的完整過程。
1、收件評估與報價。這一環節是整個修復中最為重要的環節,直接影響后續環節的展開。古籍修復師根據送修件的損毀程度與價值高低,與送修人溝通修復要求與效果、修復時間與報價。
2、記錄古籍書頁信息。上個世紀70年代之前,修復前都會將書頁上的文字抄錄下來,便于修復時的檢查與配頁。而在數字化的今天,多數修復機構則以電子影像形式對古籍書頁信息進行拍照記錄,畢竟這樣更為省時,同時也更便于古籍修復后的信息比對。
3、修復方式方法的確定。對于送修古籍而言,多存在各種污漬及不同程度的損毀,這也被業內稱之為“書病”。這一環節和我們中醫類似,需要對待修復古籍進行望、聞、問、切,一方面更好的了解它的過去,利于接下來的修復工作開展;另一方面則是更好的搭配修復所用材料。
4、拆解。根據古籍裝訂形式的不同,對古籍進行拆解。如線裝冊頁,這一步則是拆線,還有拆紙釘、拆包角等。
5、清洗污漬書頁。根據古籍修復師的經驗,配置洗書水,對書頁上的污漬進行清洗。污漬,一方面影響古籍的美觀與價值,另一方面易加速古籍紙張出現酸化損毀現象。若書頁紙張已出現酸化,那么還需要對其進行紙張脫酸保護,以提升紙張的收藏壽命。
6、破損處修復。根據古籍紙張材質情況,選擇與之相近的修復紙張進行破損修補。但要保留破損修復處的“可識別”與“可逆性”。
7、裝訂還原。根據拆解前,古籍的裝訂形式,進行裝訂還原。
8、書函。書函的目的在于記載描述此次古籍修復的全過程,包含修復用材及修復所使用的方式、方法等詳盡信息,便于送修人員對本次修復情況的掌握。
9、送修人檢查并收件。
以上9個環節便是古籍修復的完整過程。當然,如開始說的那樣,不同的古籍修復師有不同的修復方式與方法,但更多在是這些環節上做細化。